利率市场化面临的挑战实质上都是利率传导机制中的摩擦与阻力,因此未来深化改革的核心便是逐一击破、打通利率传导机制。
导读
利率市场化,如何实现平稳过渡、减少经济冲击是改革最终成功的关键。继上篇之后,本文将借鉴国际经验,分析探讨中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深化改革的方向。
摘要
从国际经验来看,改革之初,各国普遍面临通胀+国际资本流动增强+金融产品创新的经济环境,管制利率导致金融抑制,利率市场化迫在眉睫。
借鉴各国改革成功经验,循序渐进是最佳选择,对于存贷款利率放开环节尤需谨慎。美国采取名义上放开管制与金融产品创新(逐步引入NOW-MMDA-Super NOW账户间接放开)相配合的方式;英国采取每周公布一次最低贷款利率、与银行存贷款利率挂钩的方式;各国在改革过程中或改革完成后设立存款保险制度保驾护航。
利率市场化对经济金融带来深刻影响。1)利率影响:抑制通胀+存贷款利率上升后回落并趋于稳定、存贷款利差缩小;2)银行业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部分混业经营+股权融资和影子银行崛起;3)利率政策调控转变: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数量转向利率,操作目标由直接干预名义利率转变为间接调控短期利率,关键政策利率与基准利率逐渐形成一对一的传导机制,利率调控的两种模式是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走廊,准备金数量是选择哪种模式的关键。
展望利率市场化的未来,目前继续深入推进面临的挑战有五点:1)存款大战风险使存款利率隐性管控仍存在;2)信贷数量管制与债券准入限制仍存在,且标准不统一;3)未来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基准利率如何选择尚无定论;4)银行与非银、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之间发展极度不平衡;5)债券市场“持有至到期”情节削减债券流动性。
利率市场化面临的挑战实质上都是利率传导机制中的摩擦与阻力,因此未来深化改革的核心便是逐一击破、打通利率传导机制。途径主要包括:1)用动态存款保险费率、动态资本充足率等市场化的监管指标逐步替代存款利率隐性管制;2)将目前零散的数量管制整合为统一的监管考核标准;3)培育合理的基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引导市场预期;4)大力发展非银金融机构与直接融资渠道。
风险提示:市场化改革推进不及预期。
目录
1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
1.1 美国利率市场化:循序渐进
1.2 英国利率市场化:一步到位
1.3 阿根廷利率市场化:失败告终
1.4 韩国利率市场化:漫长曲折
1.5 经验总结
1.5.1 利率市场化背景趋同
1.5.2 放开存贷款利率环节慎之又慎
1.5.3 利率市场化后的利率表现
1.5.4 利率市场化后的银行业
1.5.5 利率市场化后的货币政策
2 前瞻:中国目前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2.1 市场利率自律定价机制仍可能存在较强隐性管控
2.2 信贷数量管制和债券准入限制仍存在,且标准不统一
2.3 存贷款利率彻底改革后,新的基准利率选取何者尚无定论
2.4 非银行主体参与的利率市场空间仍较小,银行占据主导地位
2.5 “持有至到期”情节与债券市场的低流动性阻碍利率传导机制的正常运行
3 未来:核心是打通利率传导机制
3.1 逐步放开存款利率隐性管制,以动态的市场化监管手段进行管理
3.2 鼓励非银与直接融资发展,改变银行独大、信贷独大不平衡格局
3.3 培育合理基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引导居民预期
3.4 将零散的数量管制统一入MPA等考核体系,形成统一监管
4 总结:利率市场化的现状与未来
4.1 中国利率体系现状
4.2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4.3 国际比较和经验
4.4 展望未来
正文
1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
从全球经验来看,各国实施利率管制的原因是,政府帮助银行储蓄,满足特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利率市场化的原因是经济结构转型与金融自由化发展,货币政策调控也随之发生重大转变。一般而言,利率市场化的难点与痛点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本文选取美国、英国、阿根廷、韩国四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具体介绍。
1.1 美国利率市场化:循序渐进
美国利率市场化历经16年,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其突出特点是金融创新产品与放开名义利率互相配合,缓解对经济金融的冲击,但是由于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利率调控政策没有跟上改革节奏,间接导致80年代的储贷协会危机。
改革背景:“Q条例”无法适应经济金融环境,银行经营危机爆发。1929年大萧条爆发后,罗斯福政府摒弃自由放任主义,授权美联储颁布“Q条例”进行利率管制,为美国经济复苏奠定基础。1964年在越南战争和石油危机冲击下,物价迅速上升,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物价迅速上升,在1980年达到13%的高位。除了外生冲击,美国“滞涨”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生产率长期停滞,供给侧收缩。为应对通货膨胀,利率上限有过几次微调,但是调整滞后且不充分,实际存款利率仍保持低位,储户遭受损失,资金逐渐从银行流向货币基金市场和欧洲美元市场,造成金融体系不稳定。
路径与进程:先取消同业拆借和国债利率,再取消贷款利率上限,逐步取消存款利率管制。针对存贷款利率,美国采取鼓励金融产品创新与逐步放开利率管制的方式,二者互相配合。1975年11月,众议院金融业领袖共同发表《金融机构与国民经济检讨纲要》,建议5年内废除Q条例。美国1980年3月,制定了《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及货币控制法》,其中与取消利率管制相关的决定有:
1)在6年内逐步提高Q条例规定的利率上限,分阶段取消所有存款机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利率的上限。在此之前,仍维持商业银行和互助储蓄业之间的利率差距;
2)成立“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委员会”,根据经济情况和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和稳健型,从大额、长期存款向小额、短期存款推进,逐步放松利率上限直至取消;
3)准许全国性的存款金融机构开办可转让提取通知书账户(NOW账户);
4)撤销各州政府对于住宅抵押贷款、超过25000美元的商业或农业贷款的利率限制;
5)联邦信贷联社发放贷款的利率最高限自12%提高至15%,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提高到15%以上。
此后,1982年准许存款金融机构开办的市场存款账户(MMDA)和1983年准许的超级可转让支付账户(Super NOW)两种类型的存款,均不设存款期限和利率限制。
从引入NOW到MMDA,再到Super NOW账户的过程,充分反映了利率市场化从局部到基本完成的转变。1980年的NOW账户可以签发支票,允许支付利息,但仅限于个人机非营利机构,在Q条例全部取消之前仍然受到上限约束;1982年的MMDA允许盈利机构参与,但对每月支付及转移的次数仍有限制;1983年的Super NOW 彻底放开对支付、转移、开支票次数的限制,再加上当年定期存款利率也基本实现市场化,至此利率管制基本消除。最终Q条例于1986年正式废止,利率市场化全面实现。
改革后的危机:储贷协会大面积倒闭。美国储贷协会主要负责吸收短期资金,发放固定利率的长期住宅抵押贷款。从负债端来看,存款利率上限取消,储贷协会被迫提高利率吸收存款,导致负债成本与资产收入的缺口扩大;从资产端来看,此后,随着利率上行,储贷协会持有的长期低利率住房贷款缩水。再加上此时法案进一步扩大了存款保险额度,引发道德风险,最终导致利润下滑,直至破产。1986-1989年,联邦储贷保险公司关闭或重组了296家银行,涉及资产1250亿美元。储贷危机深层次原因是利率调控方式的转变没有跟上利率市场化的节奏。在利率市场化完成的7年里(1986-1993年),虽然开始尝试调控联邦基金利率,但是仍以货币供应量为主要手段,在此期间联邦基金利率波动幅度大,对金融机构冲击过大。
货币就像激素,GDP就是人的个头,前三十年中国“年轻”(人口红利)的时候打激素可以长个头,现在青春期已过(人口老龄化),激素只会让人虚胖。过去十年三轮大宽松,效果越来越弱,反应越...
货币、金融、财税三大政策应做好协调配合:货币政策应从收紧转向实质稳健中性,金融监管政策应从一刀切式收紧转向结构性有松有紧,财政政策应从全面收紧转向在减税和基建上更...
中国股市应该去支持鼓励企业发展去盈利,但盈利挣取的不应是黑金。中国股市不应该树立赚取黑金合法化的土壤和温床。 电影《我不是药神》一句经典台词:世界只有一种病,穷...
评判一家财富管理机构是否卓越的标准,是在于其能否帮助客户实现财富传承,真正找到‘下一个十年的安全坐标’,而这往往需要具备三个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或者说投资能力、国际化...
一、截至7月15日,“中小创”上市公司中报预告披露率达100%。预计中小板(剔除金融、苏宁)2018年中报净利润增速15.66%,将较Q1的19.90%有所回落。从中小板预喜率比较来看,当前...
本文“中国利率市场化未来:五大挑战如何应对?”由财经日报网首发,欢迎转载,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财经日报网(www.caijingribao.com)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 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 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 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或致函告之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